一是引入電子監管。在開、評標室建立了全方位、全過程影音實時電子監控,強化實時監督全程留痕。同時搭建了遠程視頻監控平臺,開放視頻監控端口,將開評標現場實況以直播形式同步向市委、市政府、市紀委領導及住建、交通、水利、財政等行業監管部門開放,實現了紀檢監察部門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對公共資源交易現場全方位監管。二是引入特邀監督員。優化特邀監督員隊伍結構,強化第三方監督。在統戰、宣傳部門,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系統,財政、建設、交通、水利等市直單位聘請了34名政治素質高、法治觀念強、業務能力好的特邀監督員;還特別邀請了10名人大代表、10名政協委員作為特邀監督員。特邀監督員經專業培訓并全面持證上崗,對開標、評標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監督,對交易環節監管不留死角。三是引入司法公證。針對重大項目或社會關注度高的項目,積極主動提請司法公證,邀請公證員依法進行現場公證。公證員在開標、評標等環節,與社會特邀監督員共同監督所有交易程序、定標規則是否依招標文件既定程序和規則進行,并出具公證書。四是引入社會監督。全面推行投標人信息公開,投標人資格資質證書、人員資格證書、投標人業績和榮譽等一些重要信息,在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網上向社會公布,擴大群眾參與度和知曉面,全方位接受社會監督,讓投標人業績造假、建造師有在建工程等擾亂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秩序的行為無處遁逃,確保交易過程公開公平公正。2017年1月至9月,共接收招投標主體舉報并受理的投標人業績造假、獎項造假、建造師有在建工程等公共資源交易違規30起,投標保證金不予返還并上繳財政24206000元。
< |